墻體保溫是建筑節能的重要一環。自從節能工作在全國范圍內全面啟動以來,墻體保溫經歷了外墻內保溫、夾心保溫和外墻外保溫的發展歷程。
外墻保溫系統在世界范圍內,尤其在歐洲被廣泛使用,估計總面積達8500萬平方米。有關機構測試表明,住宅的能量損失大致為屋頂約占15%;門和窗約占25%;地下室和地面約占15%;墻體如果不做保溫處理約占50%,如果進行保溫處理約占10%~15%。大量工程實踐證明,目前普遍采用的外墻外保溫技術是相對較好的外墻保溫技術,但是,由于我國墻體保溫材料發展起步晚,技術水平低,低檔產品多,現場濕作業量大,施工工藝復雜,可供用戶選擇的品種少,不能達到與建筑同壽命,無法滿足綠色節能建筑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。因此,引進、研發技術含量高的保溫墻體材料勢在必行。
我國新建建筑墻體節能保溫措施基本有三大類:外墻內保溫、夾層保溫和外墻外保溫。
“外墻內保溫”技術,即在建筑空間內部墻體附加保溫材料以達到節能目的。我國在實施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的初期,大都采用外墻內保溫的方法。但外墻內保溫做法存在的問題也是顯而易見的:一是熱工效率較低,外墻有些部位如丁字墻、圈梁處難以處理而形成“熱橋”,使保溫性能有所降低;二是保溫層做在住戶室內,對二次裝修、增設吊掛設施帶來不少麻煩,一旦出現質量問題,維修時會對住戶造成很大困擾;三是內保溫占用室內空間,減少用戶使用面積。
“夾層保溫”技術,即對外圍護墻采用分層處理的措施,形成墻體—保溫材料—墻體體系,達到保溫節能目的。我國在建筑保溫材料發展的前期,曾經大力推廣過夾層保溫技術,上世紀80年代初建造的北京前三門高層住宅區,就是典型代表作。建筑界曾試圖用工業化生產的方式解決建筑的保溫和節能問題,然而由于生產方式復雜,不能有效地解決建筑中存在的“冷橋”問題,夾層保溫的做法逐漸被墻體外保溫的做法所取代。
“外墻外保溫”技術,即在建筑物外墻外側附加保溫材料達到節能目的。外墻外保溫技術是目前大力推廣的一種建筑節能技術。外墻外保溫與外墻內保溫相比,節能構造技術合理,使用同樣規格尺寸、相同性能的保溫材料,外保溫比內保溫的節能效果要好。外墻外保溫技術不僅適用于新建建筑,也適用于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;外保溫材料包覆在主體結構的外側,能夠有效保護建筑的主體結構,延長建筑物的使用壽命;有效減少了建筑結構“熱橋”,增加建筑的有效使用空間;同時消除了因圍護結構保溫隔熱性能差,導致外墻室內一側產生結露和霉變的現象,提高了室內居住環境的舒適度。